您好,欢迎来到 黄道婆
用户中心

最近浏览的商品

全部浏览历史
首页> 新材料应用> 文章内容

2024年服装企业如何破浪前行?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多方面分析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并提出建议!

刚刚过去的2023年,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,我国服装行业在爬坡过坎中勇毅前行,在攻坚克难中不懈奋进,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。

步入2024年,行业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,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。身处变革浪潮中的服装企业如何破浪前行,成为业界最为关心的话题。

“2023年,我国服装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,国际市场需求收缩,尤其是地缘政治冲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深刻影响着外贸发展,我国服装出口压力明显加大。国内宏观经济回升向好,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地显效的推动下,消费需求逐渐释放,服装内销市场持续回暖。”岁末年初,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、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状况。
压力中凸显发展韧性

对于2023年的服装行业发展,陈大鹏认为,我国服装行业虽然呈现出降速运行的态势,生产、效益、投资等主要运行指标仍未扭转负增长,但已有明显的边际改善,行业经济运行恢复基础有所巩固,推动行业平稳向好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,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2023年11月,我国服装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3643家,1-11月,服装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.3%,降幅比1-9月收窄0.5个百分点;实现营业收入10866.4亿元,同比下降6%,利润总额为527.9亿元,同比下降4.8%,降幅分别比1-9月收窄2.1和2.4个百分点;营业利润率为4.9%,比1-9月提高0.5个百分点;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3.4%,降幅比1-9月收窄1.3个百分点。  

从国际市场来看,根据中国海关数据,2023年1-11月,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452亿美元。虽然我国对美国、欧盟和日本服装出口规模下降,但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表现亮眼,出口市场结构加快调整。1-11月,我国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服装出口量同比增长2.1%,拉动我国服装出口量增长0.6个百分点,其中对哈萨克斯坦出口量同比增长71.3%;我国对非洲服装出口量同比增长14.8%,对俄罗斯的服装出口量同比增长14.5%。

从国内市场销售情况来看,随着消费场景全面恢复,居民收入及消费信心逐步回升,带动服装行业内销市场活力持续显现,保持较快增长势头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3年1-11月,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13.8%,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.2%,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的零售额和零售量同比分别增长17.2%和9%。

“2023年行业一路走来的确不容易。”陈大鹏说,“产业、市场、消费等变革持续叠加,服装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,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,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经营更为困难。”

陈大鹏表示,尽管行业和企业经济运行严重承压,但是我国服装行业一大批企业迎难而上,抓基础练内功,强化创新和转型升级,推动服装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发展,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特点。

在陈大鹏看来,尽管我国已经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、产业链配套最完整的产业体系,特别是生产制造、新科技创新应用及商业模式变革等方面都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,但是,我国服装行业在设计创意、产品开发、工艺技术、优质制造、精益化管理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,企业和品牌需要围绕核心竞争力去锤炼。

“融合时代科技优势,形成产业系统化创新能力,才可能为创新发展,特别是打造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。”陈大鹏说,在新的发展时期,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,就是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,全面推进“产业基础高级化,产业链现代化”。
发展机遇大于挑战

2023年,尽管行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,但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,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,正迎来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红利。

在陈大鹏看来,2023年以来,国家扩内需战略的大力推动为市场拓展注入了动力,特别是国家对现代制造业及现代制造体系构建的重视,激发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活力。

“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,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重塑服装行业的结构,推动产业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网络化方向发展,依托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资源积累,我国最有基础和条件在全球服装产业格局中构建起全新的、更具竞争力的新优势。”陈大鹏说,消费升级和消费变革给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,成为了新发展的重要引擎。尤其是我国消费者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,对于具有中国文化主张的时尚认同和追求,也对行业的文化创意和品牌发展形成重要的价值支撑。

“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。”陈大鹏强调,“从国际市场看,一方面,全球市场增长乏力,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。另一方面,伴随着全球产业格局调整步伐的加快,不断加剧的竞争对行业国际化进程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。同时,我国正在进入到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,这对企业内部组织模式创新、机制创新以及价值创造方式的不断变革都提出更高的要求。”

在陈大鹏看来,服装行业要把握全局、抓住机遇,构建符合产业自身条件与禀赋的发展方式,整合并创新产业资源,在快速变革的竞争环境中实现迭代式发展。

“一是加快数字化变革,在线上优化市场营销及线上线下融合的同时,加大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运营,特别是通过数字技术、网络技术、自动化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和延伸,提升产业柔性化制造水平及资源配置和产业集成创新的能力,推动产业逐步实现智能化的生产、管理和运营,为产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新优势,积累新能量。二是顺应消费市场个性化需求,进一步细化市场定位,积极构建与新时期市场相适应的品牌发展体系,尤其注重立足于国际文化大背景,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、融合和转化。三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,以‘双碳’目标为导向探索行业可持续发展。”陈大鹏说。

在陈大鹏看来,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,我国在基本建成服装制造强国的基础上,开启并加快了服装时尚强国的建设步伐。

陈大鹏强调,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产业强基工程,事关产业体系的基础和能力。产业链现代化即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,通过新技术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应用,推动和催生着产业生产范式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发生重大变革。企业创新力来自于基础能力的提升,来自于科技创新的推动,更来自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支撑。如果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,时尚强国建设就失去了基础。时尚强国建设,必须构筑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之上。
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 

“行业发展是波浪式发展、曲折式前进的过程,消费信心建立也需要时间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2024年服装行业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,保持平稳向好的恢复态势仍面临诸多挑战。”陈大鹏说。

陈大鹏介绍,按照国家对产业制造业发展全新导向,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2023年8月份发布《纺织服装行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(2022-2035)》,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、概念、目标、任务都做了明确,并提出7个具体行动方案,以推动产业在新发展时期走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。

陈大鹏强调,服装企业和品牌要遵循《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(2022-2035年)》精神和方针,从目标消费群和细分市场出发,个性化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系统和企业运行系统,强化核心能力培育,打造企业内生动力,这是企业和品牌持续发展、迎接未来最为切实的方法论,也是中国时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。

全球经济增长放缓、消费信心走弱以及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因素,仍制约着国际市场需求端改善。同时,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持续发生复杂变动,对我国服装业国际贸易的开展带来很大的挑战。尽管国内经济发展有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,但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任务依然艰巨,特别是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,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,效益修复压力有待改善,将持续考验服装行业发展韧性和风险应对能力。    

对此,陈大鹏对服装企业和品牌创新发展提出三点建议。

一是要进一步改变发展观,彻底告别浮躁发展观,要更务实、更稳健,做优、做强、再做大。眼睛向内,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要做确定的自我。进一步回归产业本质,更关注效率效益的提高和适应性的变化,注重精益化管理,走专精特新之路,不断锻造韧性。

二是要提升综合能力,特别是要提升企业核心能力,要把科技、时尚、绿色更深入地内化到企业的运营之中,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力,文化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特别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,进而推动敏捷柔性能力、组织协调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,从而带来企业的转型、蜕变和再造。

三是要适应新的商业逻辑。更深入地研究消费者和渠道的变化,从过去更关注竞争和模式转向更关注消费者和产品,从过去的竞争导向转向消费者导向和利益关联方导向。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逻辑是共生、共享、共担,通过利他而实现价值,并把企业价值、消费者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,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“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硬道理,企业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产业发展初心,回到企业和品牌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。企业无论是大而强、小而美,还是专精特新,都需要持续坚定地专注深耕,以专业的力量不断迭代提升,坚守专业、创造极致,这是中国服装产业新时代发展的底层逻辑,也是实现从‘跟跑’到‘领跑’价值跃迁的必经路径。”陈大鹏说。

发售日期:2024-01-10
新材料应用 更多>
信息公开
资源共享
产业链赋能
合作共赢

电话/传真

025-58263561

客服邮箱

kefu@hdpchina.com

业务合作 袁总

18994002128

黄道婆管家APP下载

黄道婆交易APP下载

黄道婆纺院

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江苏鸿博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苏ICP备18034533号-4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苏B2-20180364